一念無琅──記凌浩雲先生菩提飯局分享

當適者生存成為企業主流營運規律、當盈利成為企業成功與否的唯一指標,修行人如何在營商與修行中平衡,結合工作與志趣,尋獲生活的圓滿與寧定?

菩仁學堂第一次菩提飯局有幸邀請香港大學「一念素食」及「哈佛提素」創辦人凌浩雲先生,與我們分享重要的商業和人生洞見。

在跨國集團工作的凌先生,甘願放棄高薪厚祿,選擇在企業經營體現自己的信仰價值,以社會企業營運模式,推動環保與素食,讓弱勢社群在工作中尋找到自我價值。

佛家的緣起觀,相信一切事物的存在重重相因;莫有自性,前因後果皆有串連:參加八關齋戒、到寺院煮齋切菜、參與時尚品牌收購、到嵩山少林習武,教授八段錦與弟子規、撰寫素食專欄、兼任社福機構顧問.......有之以為利,無之以為用,昔日被視為「無所大用」的種種,為凌先生的人生存摺留下重要的社會人脈和機緣,一旦時機成熟,即發芽萌動。因緣際會下,凌先生成為全港首間社企素食餐廳「樂農」之幕後軍師,讓「樂農」這商業舞台,乃至後來的「一念素食」,為社會和個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非凡故事。

社會企業須平衡盈利與社會關懷,生存從來不易,凌先生自有他的一套經營理念和方法。他深信,經營者投資的不過是金錢和時間,來自弱勢社群的員工投放的卻是生命中的希望。凌先生不被既定的思考方式束縛,以無比的創造力和毅力,以及對他人的同理心,挖掘員工的獨特價值,讓受眾在工作中尋覓意義。

生命本來平等,「樂農」敞開的包容性,讓耳識有別之生命個體,皆能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,衝破所謂傷健之二元對立關係。健全者以五識認識世界,聽障者雖無耳識,然而他們感銳的眼識和卓越的舌識,卻是許多健全者無法替代之特長。傷健員工以各自的稟性條件,如如發揮其價值潛能,生命之華彩在其自己得以展現,各任其性又不相凌駕,互利共生,消融我相的差別對比,從心出發成為企業的生命共同體,「傷健共融」不再是空談理念,而是真實在漂亮展現。

凌先生的商業舞台,擁有強而有力的「自覺覺他」企業文化。在合作解決問題和分享學習的過程中,對他者的心覺成為指導企業決策的重要原則。不管是釐定薪酬制度還是處理剩食問題,換位思考方式讓員工能以全新眼光,抽身而出審視自身和他人的處境。心覺是神奇的力量光環,溫柔地規範和引領員工作出合適的決定,也約束了每個人的行為。彼此尊重信任的職場充滿了正向能量和熱忱,像燃點的火炬,源源不息地傳播愛和力量。

更高的薪水和漂亮的頭銜,不過是成功的裝飾品,然而追求外緣一如追逐幻影,莫可休止。讓人真正滿足的,是成長的機會、是工作的意義,更是個人價值的肯定。聽不到的世界,因而寧靜光明。

無常是世間常態,凌先生就如所有經營者一樣,在經營過程曾遇上或大或小的風浪:經歷員工集體請辭、搭擋因誤解而離去的打擊,凌先生堅守修行者的善念,默默替對方送上祝福。世間運行就如圓圈,從前不經意種下的一個個慈悲心念,兜兜轉轉回落自身,成為助他一把的正面力量。明白世間事乃互倚而持,凌先生以智慧和慈悲迎接每個挑戰,不但安然渡過種種困難與瓶頸,更讓他的素食餐廳成為社會企業之成功模範。

企業經營的成功不離個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。可哀的是大多的經營者,被訓練成一套既有的價值取態和處事方式,精於計算,卻陷落在無窮的利潤追逐中,負累而忘失其本然。個人生命亦是如此,心靈在一切流轉現象中,終身營營役役不斷追逐虛空,落入計較得失的循環中,疲累消之,卻不知其終極的旨歸,是至深的悲哀。

經營者的理念和胸懷,一如企業的心靈,決定了它的未來。營商之於凌先生,不再是一純粹的利潤追逐或市場戰爭,而是一趟自我夢想的追尋,更是一次利益社群和探索生命無盡價值的幸福旅程。大仁者不仁,菩薩行不著仁愛相,卻以其具體生命活動遍潤眾生,展現人間菩提。

企業獲利方式和處境千差萬別,但基業長青者,無非在「用心」:利潤以外,是更高的企業使命和價值;績效指標和管理技巧的背後,是對生命的深切理解與關懷。

世間法如因陀羅網,萬物依因待緣,在重重業力之網中,得失豈能完全計算?參透生命本來互相交織,超越純粹利害得失的計算,是經營者一生的功課。

緣起不可思議。我們卻可懷著善念和智慧,經營不平凡的企業和人生。此一念,本是無珢。

(文:Cheri LCS4 2012/1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