統籌、主持:陳志輝教授(中大EMBA課程主任)
嘉賓:凌浩雲(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- 滙豐社會企業商務中心高級顧問)
翻譯:謝冠東
EMBA論壇(EMBA Forum)是定期舉辦的學術活動,邀請本地成功領袖與學員和校友分享管理哲學和成功秘訣。中大EMBA網址:http://www.cuhk.edu.hk/emba/
凌:如何評估一家社企是否成功?首先看它的持續能力,這也是最普遍的。第二看社企能否為它扶助的對象製造就業機會,並提升他們的工作技能。第三是社企能否加強市民對公益事務的意識,例如公平貿易。每構思一家社企前,我都希望能同時達到上述三方效益,創造三贏。
我經常強調,社企是一門生意。我2004年從中大MBA畢業,希望把商業知識應用於社會公益事務。在座各位都是EMBA同學,但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在本科階段修讀社會科學?也有四位。當年你們讀本科時,相信也曾希望對社會作一點改善。然而社企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甚麼?是創辦人缺乏做生意的興趣, 喜歡做生意的多讀商科, 喜歡服務社會的便多讀社會科學, 做生意及做社會服務是兩門不同的思維及知識。社企就是二合為一的藝術, 從一開始便要知人善任及分工。
成功的社企需要專業的商管人員,他們可與熱心於社會事務的NGO雙劍合璧,那是最佳組合。我認為EMBA同學大可與社會科學的碩士同學義結金蘭,創辦未來的優質社企。
接下來談談我創立的一家社企:樂農素食餐廳。事緣我家訪了一位聽力只有20%的聽障人士,其父母也是聽障,我問他們在家裡怎樣溝通。我早已認定他們會打手語,不過想打開話題而已,然而答案卻出乎意料:在家裡,他們是禁用手語的。他們希望訓練孩子讀唇,否則他不可能與同學以至日後的同事溝通。他們並不期望社會大眾會學手語,說只有由傷健人士遷就社會,不可能反過來由社會遷就傷健者。
這種觀察令人傷感,但在我家訪的一個小時,他們一家總是喜氣洋洋。我問為何他們笑容滿面,他們說那正常不過,因為每逢聽障人士聽不明白,就只有報以一笑。我說餐飲業正需要這種優良習慣!大家回想一下,平日到餐館有多少侍應會笑臉迎人?大概就只有農曆新年時笑逐顏開,那是為了逗紅封包(笑)。於是我發現聾人可能適合做侍應;然後他們又請我嚐自製的甜品,我發現味道很好,原來那位父親是做麵包的。因聾人比其他人更留意餘下的感官,所以味覺較一般人靈敏,又有了做廚師的條件。
聾人當然有其自身的缺陷,但也有強項。何不開一家餐館,讓他們發揮所長?我就在灣仔開了首家由聾人做侍應和廚師的樂農餐廳,第一個月已收支平衡,並在兩年裡獲得200萬盈利,我們更準備在今年於九龍開分店。
餐廳的主廚和部長本身則並非聽障,而是我聘請的專業人士,協助打理餐廳。由於生意很好,他們也發現有利可圖,在開業後六個月突然雙雙辭職,並在隔街開了另一家素食餐廳,甚至也招攬了一些聽障同事蟬過別枝。基本上我所有全職同事都被挖角,只餘下一些兼職。我立即決定停開一個月,損失了25萬元。期間我聘請了新同事,也請來新的主廚和部長,只是說明如果他們日後也要離職自行開店,請給我三個月通知期,我無任歡迎。市場不是固定不變的,它是會擴展的,可容納多於一家餐館。如果他們多開一家新店,聘用更多聾人,那反而正符合社企本身的社會目標,我樂觀其成。我們正希望有更多同類餐廳。這正是我今天想分享的重點:我們經營社企就是有這種包容精神,越多同業越好。事實上我還曾向多位素食社企創業者提供諮詢服務,並樂見他們成功創業。
有趣的是,另起爐灶的那兩人至今仍是我的朋友,每逢我生意太多,應接不暇,就請他們幫手。例如有人訂了500個餐,我們做不來,就請他們幫手做250個,他們說有生意做,何樂而不為。而當有這樣一個近在咫尺的競爭對手,那只會推動我去求進,因此在那一個月我進行了更多培訓和實驗,當我們重新開店,舊客都繼續支持。因為他們知道我們是準備萬全才開店。我們開店絕不可能只有50%準備好,必須是百分百準備就緒,否則食客不滿,就不會重臨。
早前我看過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粵劇表演,令人拍案叫絕。最驚喜的是,他們至今已為中國多個慈善團體籌得超過700萬元人民幣,也就是由受助者搖身一變成為捐助人。中國目前有8500萬殘障人士,其中2400萬是肢體殘疾,2000萬聽障,1200萬視障。然而中國只有14.9%的社區設有無障礙設施。如果我們能設立更多這類設施,他們就能踏進社會服務大眾,發揮他們的力量。設立社企的想法也是同出一轍。我們很高興樂農也提升了這方面的公眾意識,有些連鎖餐廳和上市公司探訪過樂農後,都表示會敦促人事總監多在前線崗位聘用聽障者,而不是只請他們洗碗。謝謝大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