嫌錢腥生意人「好齋」
凌浩雲
開創社企新哲學

大公報

二〇一四年三月二日 星期日


文:楊致珩 圖:黃洋港/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
現今社會,不少人都希望做生意賺大錢,但總有人 反其道而行之。曾在跨國食品公司以及奢飾品牌公司任 職,年薪過百萬的凌浩雲在事業的高峰期急流勇退, 「 華麗轉身」投身社企界,開創社企營運的新模式。當旗 下的社企走上軌道,他又再次從高峰退下,變身幕後軍 師。篤信佛教的他指,做人無非求一個簡單生活, 「 太 attach(依戀)金錢,被生意困住自己,我不喜歡這樣 。」

開齋舖、鍾情茹素的凌浩雲強調, 「一切都是商業理由」
網上圖片

凌浩雲與齋結緣,與社企結緣, 不得不先提他與佛結緣。凌浩雲在美 國加州讀書的時候,附近有個地方叫 西來寺, 「 當時身在美國,附近有個 廟,見到好多華人,感覺好親切,於 是一到周末,便會駕車到廟內吃齋。 去得多,裡面的人就開始呼籲我做義 工」。於是,從 「 伸手等吃」,到 「 晨咁早」去切菜,工作大半天,才換 來一餐免費齋宴,「 我覺得那裡的義工 幫了我很多,改變我的性格和思維」 ,凌浩雲還笑言,若不是當初的這段 經歷,或許一開始在社區學院就讀的 他,最後未必能夠成功升讀大學,「 於 是我就跟自己說,不如就信佛啦!」

讀完MBA去做「廚房佬」

然當談及開齋舖,篤信佛教、鍾 情茹素的凌浩雲卻強調, 「 一切都是 商業理由」。 「 沙士之後的那一年, 包括舖租、人工等所有創業成本都很 低,有一刻我突然覺得,我應該去創 業。」於是凌浩雲毅然放棄高薪厚職 ,轉行做 「 廚房佬」。對於這個決定 ,作為母親,除了不解還是不解, 「 當時媽媽覺得我從美國讀完書回來, 順利入大公司,再讀MBA,又再入大 公司,搞咗咁大壇 『 大龍鳳』之後, 竟然去開餐廳。她一直認為,開餐廳 的事,退休再做都可以,為什麼偏偏 要在事業高峰期的時候退下來。」但 頗有生意頭腦的凌浩雲卻堅持, 「 是 時候了。」

從哈佛提素,到樂農,再到一念 素食,全部都是素食店,問及凌浩雲 ,自己認為哪個最成功,他說各有各 特色,自言很難取捨, 「 哈佛提素是 最早期的,用磅秤的方式經營,讓顧 客吃多少就秤多少,比較環保;樂農 則僱用了聽障人士,是傷健共融的成 功例子;而一念素食就將兩者合二為 一,再加上天台種植。」

不過,能讓凌浩雲 「 一炮而紅」 的,還是這個 「 生意人」打入社福界 後帶來的 「 新諗頭」。以樂農為例, 「 我認真想過究竟哪一類弱勢社群適 合做飲食業,結果發現應該是聽障人 士」,讀食品科學出身的凌浩雲指, 聽障人士味覺比其他人更強,所以他 們非常適合做廚師,而他們雖然聽不 見,但十分 「 眼利」,對身邊所有動 靜都能 「 一眼關七」,故亦非常適合 做樓面。他舉例指, 「 比如他在一個 很遠的地方看見我的頭向下看,他就 會知道我跌了東西,然後會拿着一雙 筷子和一個勺子過來,看我究竟需要 哪一樣。」

餐廳內所有人同工同酬

除了大膽將聽障人士放在樓面服 務,凌浩雲還有一招讓人叫絕。凌浩 雲指,不少社企餐廳一開始,太想一 步到位,都會將所有殘障人士 「 擺曬 出來」, 「 但我覺得這樣不行,會害 了他們」,故餐廳剛開業,凌浩雲請 的 「 行內人士」會比較多,因為希望 能夠透過他們將餐廳快速帶入軌道, 但凌浩雲強調餐廳內人人 「 同工同酬 」,故不少健全人士做了一段時間後 ,過不了心理關口,認為自己比殘障 人士做得更多,人工理應更高, 「 我 反而會勸他們自己出去再找工作,因 為對於他們來說,再找一間餐廳不難 。但對於聽障人士,這裡就是一個很 好的機會。」 樂農,從一開業時健全人士與殘 障人士人數比例的 「 八二比」,到後 來變成 「 七三比」,到了第四年更是 變成了 「 四六比」,它彷彿已經成為 社企業界的一個小小的神話。而凌浩 雲,卻又再一次決定從高峰期退下, 由 「 揸fit人」變成幕後軍師。